馒头还是“面谱”的香
1963年,我出生在山东泰安。小时候,粮食短缺,尤其像是面粉这种细粮更是稀罕。辛辛苦苦的农民把打下来的粮食支援国家建设,自己一年也吃不上几次馒头。好在我家是“非农”户口,按月凭粮本买面粉,吃的馒头要比农村小朋友多得多。我妈妈基本是每周蒸一次馒头,用发干的老面发酵,蒸出的馒头白里透黄,香味十足,哪种沁人心脾的香味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。
那时候,尽管我们家按月凭本买平价面粉,也不可能顿顿都能吃上馒头,一天能吃上一个馒头就不错了,一是因为面粉定量供应,二是还要省出部分粮票贴补在农村的外公外婆。进入80年代后,粮食产量逐年提高,面粉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,在我高中毕业那年,我们家的馒头已经基本上能够“按需分配”了,我每顿都能吃上两、三个馒头,个子也长到了1.78米。
1985年,我大学毕业,来到广州工作,深刻地理解了“一方水土一方人”的说法。习惯了北方的生活,刚到南方很有些不适应。在老家,馒头是主食,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。在广州,有时候到餐馆吃饭,点个“馒头”,他给你上来的是松软的包子;点个“包子”,他给你上来的是松软的馒头,让人哭笑不得。我们这些北方的“游子”常常因为吃不上北方劲道的馒头而“牢骚满腹”,偶尔能吃一次北方的馒头我们简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。
有一次,我回家探亲,老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“吃货”,蒸了两锅热气腾腾的大馒头,让我带回去慢慢吃。谁知刚回去,就被南方工作的北方老乡一抢而空,大家边吃边说:“好久没有吃上这样的馒头了,地道的山东大馒头,是那个味!以后谁要回家探亲,什么也别带,就带家乡的大馒头给大伙分分!”
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,我也58岁了,父亲、母亲也都已年逾八旬,岳父、岳母也年老体弱,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只能选择回到山东,一边工作,一边照料老人。回来后,我应聘到山东富世康面业集团公司工作。这是一家小麦全产业链企业,已专注馒头加工60多年,生产的“面谱”老面千层馒头筋道、面香味足,在京东、天猫已卖的很火,尤其是他们研究出了真空包装技术,用真空包装的馒头即使在高温天气下储存一周也不会变质,冷冻放一年也没问题。这时,身在北方的我又想起了在一起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乡,便买了一些千层馒头给他们寄了过去,大家纷纷回电致谢,都说“馒头还是北方的香”,“热吃、凉吃都香”。不但身在南方的北方人让我寄馒头,广州人也让我寄馒头。原来一个办公室的王女士是广州人,我问他为什么也喜欢吃北方的馒头,她告诉我说,她丈夫是北方人,爱吃北方的馒头,留住老公的胃,才能留住他的心啊!
我也由此看到了商机,在公司的帮助下,我注册了微信版的“面谱”商城,专卖“面谱”千层馒头和富世康系列食品,只要在“面谱 ”商城下单,在南方也能吃上地道的北方老面馒头。现在,面谱商城的粉丝数量已经达到了3万多,粉丝们都说面谱商城是他们的“娘家”,在这里更够感受到家的温暖,妈妈的味道!
一个老面千层馒头,一个线上“面谱商城”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:现在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时代,专业的人干好专业的事,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,下一步,我要在运营好“面谱”商城的同时,准备在广州开一家“面谱”老面千层馒头销售公司,让山东面食进入广东大小超市,让更多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吃上地道的北方馒头和家乡味的面食。
暂无留言